“孩子乳牙坏了不用管?”“反正会换牙,等恒牙长出来再说?”——如果你也这么想,可能正在耽误孩子的口腔健康。作为从业10年的儿童口腔医生,每天接诊的小患者中,超过60%的问题都源于家长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误解。今天我们就用直白的语言,关于孩子牙齿的那些事儿。
很多家长觉得乳牙迟早要换,蛀了也没关系。但这个观点可能让孩子付出代价。乳牙的蛀坏不仅会引起疼痛,影响吃饭和营养吸收,还可能波及下方的恒牙胚。我们接诊过一名6岁患儿,乳磨牙龋坏导致恒牙釉质发育不全,长大后不得不做全瓷冠修复。
建议:从颗乳牙萌出就开始刷牙,发现黑点或龋洞及时就诊。3岁起每半年做一次涂氟,这是预防蛀牙经济有效的方法。
美国儿科学会建议“颗牙、个生日”就该拜访牙医。但国内家长往往等到孩子喊牙疼才就医。其实早期检查能发现很多隐蔽问题:比如奶瓶龋、地包天等。我们遇到过2岁半就满口蛀牙的宝宝,只因长期含着奶瓶入睡。
建议:不要等出了问题再看牙医。1岁前完成口腔检查,之后每3-6个月复查。早期干预的费用往往是治疗费用的1/5。
这个问题困扰很多家长。实际上,氟化物是防龋的黄金标准,关键在用量控制。3岁以下用米粒大小的含氟牙膏(约0.1g),3-6岁用豌豆大小,吞咽也不会有过量风险。我们曾检测过,孩子按此标准刷牙,每日氟摄入量仅为值的1/20。
建议:选择儿童专用低氟牙膏(含氟量500ppm左右),家长要刷牙孩子能写好自己名字(约7岁)。
很多家长以为要等换完牙才能矫正。其实像地包天、龅牙等问题,7-9岁就要干预。上周有个10岁患者,因未能及时矫正下颌后缩,现在需要双期治疗,费用和时间都翻倍。
建议:7岁做正畸评估。早期功能性矫治器(如MRC)往往只需戴6-10个月,费用是传统正畸的1/3。
孩子抗拒看牙通常是害怕未知。我们诊所有个“五步法”:先带孩子熟悉环境→认识器械(比如把探针说成“牙齿小镜子”)→检查→简单处理(如涂氟)→逐步治疗。90%的孩子3次内就能配合常规操作。
建议:提前用绘本或动画片做心理建设,比如《鳄鱼怕怕牙医怕怕》。避免说“别怕、不疼”等暗示性语言,这会加重紧张。
儿童口腔问题就像小树苗长歪,早发现早调整省力。记录几个关键时间点:6个月(出牙)、3岁(全口乳牙)、6岁(恒磨牙)、12岁(换牙完成)。下次带孩子吃冰淇淋时,不妨顺便看看TA的牙齿——这可能比买100块钱的护牙用品都有用。
(本文所述均为真实诊疗经历,数据来源于临床统计。具体诊疗方案需经医生评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