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总觉得每天刷牙就够了,直到某天照镜子发现牙齿根部发黄,或是吃冷热食物突然刺痛,才想起该去洗牙。洁牙远不止是让牙齿变白那么简单,它更像是给口腔做"深度体检"——既能预防疾病,还能省下未来大笔治牙钱。
即便用电动牙刷配合牙线,刷牙也只能清除60%的牙菌斑。那些藏在牙缝和牙龈下的顽固分子,会在72小时内钙化成牙结石。就像热水壶里的水垢,这些坚硬的小石头会不断刺激牙龈,导致刷牙出血、口臭,终发展为牙周炎。洁牙时超声波探头发出的高频振动,能震碎这些"口腔定时炸弹"。
有位30岁的设计师坚持每年洁牙,去年医生发现他右下臼齿有早期邻面龋,通过简单补牙就解决了问题。如果等到牙疼再处理,可能就要做根管治疗。洁牙过程中,医生还会检查口腔黏膜状况,曾有患者在洁牙时被及时发现颊白斑,避免了癌变风险。这些看不见的隐患,往往比牙齿变色更值得关注。
误区1:洁牙会让牙缝变大
真实情况是牙结石原本就占据着牙龈位置,清除后裸露的牙缝才是牙齿真实状态。随着牙龈炎症消退,健康牙龈会重新包裹牙根。
误区2:洗牙导致牙齿敏感
去除牙结石后牙根短暂暴露确实可能敏感,但使用感牙膏2周左右就会缓解。长期不洁牙导致的牙龈萎缩,才是性敏感的元凶。
误区3:美白牙膏可以替代洁牙
市售美白牙膏多去除表面色素,对已形成的牙结石完全无效。就像洗衣粉不能清除衣服上的干涸油渍一样。
抽烟喝茶的人建议每半年一次,正畸患者需每3-4个月清洁托槽周围,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较低更要保持规律洁牙。普通健康人群每年1-2次即可,具体可参考洁牙后医生给出的个性化建议。
躺在治疗椅上先做口腔检查,医生会用探针轻触牙龈评估出血情况。超声波洁牙仪工作时有类似电动牙刷的震动感,遇到敏感区域会有短暂酸胀。抛光用的橡皮杯带着薄荷味抛光膏旋转,后涂氟保护的过程像含了一口冰淇淋。全程30-40分钟,结束后舌头舔牙齿会有久违的光滑感。
避免进食染色食物(咖啡/酱油等),使用温水漱口。部分人可能出现牙龈轻微渗血,这是炎症消除的正常反应。如果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松动,需立即医生。建议携带自己的软毛牙刷在洁牙后更换,避免旧牙刷上的细菌再次感染牙龈。
下次看到牙科诊所的洁牙时,别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美容项目。定期给牙齿做"大扫除",可能比买昂贵护肤品更能保护你的健康投资。